2024新时代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创新交流会在厦门举行
2024年11月22-25日,在福建厦门举办“2024新时代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创新交流会”,本次交流会旨在深入学习贯彻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

会议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浙江大学人工智能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和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厦门大学承办,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厦门市计算机学会协办。交流会聚焦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与课程教材建设,围绕计算机类专业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与实践、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数智化时代课程和教材的发展趋势、“101计划”和“四新”领域重点教材建设经验、虚拟教研室建设和运营经验等专题,邀请了多位国内知名高校专家做了主旨发言,组织广大参会教师进行广泛交流与研讨。
我院教师邓睿、齐迎军两位老师参加了本次交流会。11月23日,两位老师重点聆听了三位教授的专题报告。分别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徐飞教授的“新时代AI赋能的计算机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该报告回顾了近年来全球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现状,指出了数字化教育教学改革、慕课与数字课程教学的新方向;阐述了提升学生适应未来变化的可持续竞争力概念;探讨了新时代AI赋能面向学生能力提升的计算机与软件工程教育与评价认证的问题,对未来“计算机+X”创新发展途径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北京大学郭耀教授的“‘101计划’牵引下的计算机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改革实践“,该报告重点介绍“101计划”项目开展过程中在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优秀教材建设、课堂观察与师资培训等教学改革任务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探讨未来的工作思路与计划。中国人民大学杜小勇教授的“数据库虚拟教研室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该报告介绍了数据库课程虚拟教研室基于开放社区模式的运营思路,建立的分层组织架构和工作组运行机制;经过探索形成的课程知识图谱教学研究、教材建设、实验平台开发、课程思政等方面的成果,对跨学校跨空间的新形态下,激励虚拟教研室参与者并指导其开展工作等难题提供了一定助力。
在24日上午的多个分论坛活动中,两位老师结合我校本科生计算机通识课现状,未来人工智能通识课的发展,参加了专题论坛: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改革。听取了浙江工业大学王万良教授的“全校大学新生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探索”、王杨教授的“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机遇与挑战”、李凤霞教授的“AI赋能教育的机遇与挑战”、陈斌教授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赵宏教授的“AI挑战下的教育新理念与教学新方法”等报告。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创新能力培养越来越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主旋律,人工智能大模型倒逼传统教育变革。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在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和调整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目标,如何开展全校大学新生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是当前许多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探讨的问题。
多位专家从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培养AI素养与能力、提升师资力量以及融入道德伦理教育等方面出发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尤其是王万良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分享了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理念思路和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体系设计,适应全校各专业大学新生基础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多方位培养学生人工智能思维。赵宏教授提出了AI背景下师生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智能化时代教育重心已由“知识+能力"到”能力+认知”,构建一种基于学生问题逻辑认知模式为产出目标的成果导向教育方法POT-0BE,提出一种培养学生“能力+认知”的5E教学新范式。这些内容为教师摆脱教与学中的内卷迷茫找到一个突破口,为AI冲击下的教育学科“停滞”提供一个思路。
两位参会教师感受颇深,多位专家的报告,解答了教学中的一些困惑,了解了学科发展的新动态,对我校本科生人工智能通识课的发展,也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和理解。
(图:邓睿 文:齐迎军 审核:马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