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网站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公告 -- 正文

第四届全国高校Python语言与计算生态教学研讨会在广州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4-05-30 13:21点击数:

第四届全国高校Python语言与计算生态教学研讨会在广州成功举办

 

2024525-26日,第四届全国高校Python语言与计算生态教学研讨会在广州成功举办。会议由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主办、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广东省高等学校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Python 先进计算机课程群虚拟教研室承办、高等教育出版社协办。来自全国近百所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负责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负责人、一线教师和企业等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我校通识教育学院计算机教研室邓睿、齐迎军、邱建国与马媛老师参加了本次会议。

   

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软件学院院长蒋运承教授主持开幕式。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教指委、浙江大学何钦铭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陈正宏先生,高教出版社工科事业部繆可可先生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暨南大学古天龙教授在题为“课程思政中的科技伦理:人工智能伦理”的报告中指出,从1958年出现的第一起计算机犯罪、1976年曼娜正式提出“计算机伦理学”概念,计算机伦理就一直是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目前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数字技术持续推进数字化社会的进步,以大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促进人类社会过渡到后数字时代,革命性地影响着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引发了诸多方面的伦理挑战和风险。以人工智能伦理为核心的新技术伦理对于数字技术进步、数字科技向善有着重要的调和作用。古教授以《人工智能导论伦理》探讨课程思政框架下的科技伦理,尤其是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并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提出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伦理意识、伦理规范、伦理思维和伦理决策。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大学何钦铭教授的报告题为《问题求解型大学计算机通识课程建设》。何教授开宗明义,未来的社会是人和人工智能一起来治理的。因此,如何让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掌握人工智能非常重要。报告中根据数字化新时代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针对计算思维培养和新技术赋能的培养定位,何教授分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大学计算机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并以《大学计算机:问题求解基础》为例,分析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化技术的计算机通识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以及以Python支撑的教学案例与实践内容设计。何教授指出高校融合AI技术时需要进行相应的体系建设——宽(各门课程的共性)、专(可选修相对专业的)、融(与其他专业、学科相融合)。何教授代表教指委指出大学计算机应该积极寻求与人工智能融合的方法。

国家教学名师、哈尔滨工业大学战德臣教授的报告题为《计算与智能思维赋能创新人才培养》。战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国家越来越重视“人工智能 +”带来的新质生产力建设,而新质生产力建设离不开高校的“人工智能+教育”。教育部也在推动人工智能酒识课进高校,如何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人工智能通识课与计算思维教育是怎样的关系?报告人结合自己的课程建设成果试图回答上述问题,具体内容为:(1)为什么要进行计算与智能思维教育?(2)最基本的计算思维和机器智能思维是什么?(3)人工智能与“人工智能+思维”的关系是什么?(4)如何使计算与智能思维赋能多学科学生快速成长?战教授认为,计算与智能思维对各学科学生未来创新会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趋势是强化思维意识与赋能实践。随后通过蒙特卡洛树搜索基本思想揭示了由计算思维到智能思维的转变,提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如何通过“自演化递进式阶梯化”方法来完成程序实践项目已达到计算与智能思维赋能多学科学生快速成长的目标。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陆俊林教授,报告题为《人工智能会如何塑造明天的课堂》。陆教授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正站在教育革命的前沿,人工智能在学校教育领域如何应用,以及在技术点上和整个系统层面对未来学习方式发声怎样的深远影响。陆教授介绍了北京大学各专业的人工智能+体系课程的建设情况、师资力量,并展示了各专业学生的学业成果。随后陆教授讨论了人工智能如何提高教育效率,以及它如何帮助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陆教授谈到我们必须审视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包括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义和对教育公平性的考量。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北京理工大学长聘教授嵩天教授报告题为《站在教学改革新起点 Python 课程建设十年回顾与展望》。在报告中,嵩天教授回顾从2013年国内首开“Python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至今,十年教学创新先后经历慕课建设、一流课程、教育数字化等多个阶段,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时代到来,教学改革已经进入“智能+”新阶段。报告以 Python课程为例,系统回顾十年间教学改革创新及发展历程,总结改革“得”与“失”,总结经验教训,立足新阶段,为课程创新改革及任课教师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意见,同时也展望了未来课程建设的新方向。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胡小勇教授在题为《数智赋能金课建设与教研创新》的报告中指出,数字化、智能化是时代发展的底色板,也是高等教育教学创新的重要驱动力。报告阐述了教师应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的素养升级需求,建设了满足“两性一度”要求和规模化培育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国家级一流线上课程,以及如何基于该慕课建设教育部“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研究”虚拟教研室,开展常态化、广覆盖的虚拟教研活动。

湖南大学岳麓学者特聘教授,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罗娟教授的报告题为《计算与人工智能概论课程数字时代新探索》。在报告中,罗教授指出数字化时代是社会发展新形态和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模式,通过将数字化技术融入社会的各个领域,推进社会的数字变革和发展,数字化转型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报告探索数字化时代通识教育阶段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以计算与人工智能概论课程为例探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通过多元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任务驱动的案例化教学方式,将课程案例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切实提高学生思维和数字化应用能力。

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和软件学院院长,珠江学者特聘教授蒋运承教授报告题为《人工智能专业产科教融合育人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蒋运承教授在报告中分享了华南师范大学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与探索。蒋教授结合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和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分享如何通过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开展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及其育人体系建设的做法和经验,重点介绍产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典型案例,并探讨人工智能专业产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建设方面遇到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途径和方案。

2024526日会议还举办了“Python数据分析与应用课程建设”、“新时代人工智能及Python课程建设”两个分论坛。南开大学赵宏教授、暨南大学王斌会教授、南华大学李晓昀副教授、湖南工业大学刘强副教授、浙江工业大学王万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王芬副教授、西南石油大学杨梅教授、重庆大学陈波讲师等针对Python课程有特色的建设和国家级一流课程的建设进行了分享,会后还举行了Panel,来自全国的教师积极参与讨论,向作报告的老师们取经,会议气氛十分热烈。

本次会议正处于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风起云涌、快速革新的时代,各位专家教授都分享了在此时间节点如何进行计算机通识课程改革的真知灼见。“人工智能+课程”是未来高校课程改革的方向,人工智能将重塑传统课堂。未来所有专业的学生或许不必掌握复杂、全面的编程技术,但是需要理解编程的基本思想方法和逻辑,能够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学习和工作。未来高校计算机通识课程的改革一定是将人工智能融入四新体系建设,针对文、理、工、农、医等不同专业在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差异化需求,构建新一代“人工智能+”课程体系,让学生深度掌握人工智能,与人工智能共同建设世界。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各位教师与大会报告者、其他参会教师一起围绕“人工智能+课程”主题,积极探讨Python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分析、人工智能通识等课程改革方向,研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课程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结合教学方案、案例、场景进行了深度交流。参会教师表示通过本次研讨会,大家的思想认识和知识理论体系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依托“人工智能+课程”的改革举措,为学院发展、为“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为把学校建成外语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马媛、邓睿  图:邓睿  审核:马国友

关闭

通识教育学院综合办公室
地址:教学楼I区106  电话:85319850  邮编:710128

总访问量:249373